明清瓷器鉴定的疑问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玩古玩收藏古董的人越来越多了;现如今玩古玩成为一种潮流一种时尚。人们都渴望捡小大漏,渴望一夜暴富,于是专家的鉴定书籍一本本的买,拿着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的看,认真仔细的研究,把书当作捡宝的工具,完全照着书中写的纹饰、器型、圈足等等去买新仿瓷器,到最后工艺品买了一屋子,试问这样的人有多少个?有多少人不是被专家学者的书给带偏了,指?为马,真假不分,以假当真,眼光乱了,古玩收藏市场也乱了。这个乱法正符合了某些人的心意,一类是那些自称为专家学者的人们,他们写书出名了自持眼光可以了,就到处招摇撞骗为别人掌眼做鉴定为自己某取私利。另外一类造假者就是照着专家学者的书中所写可以仿的出来的特征去批量生产“古瓷”,于是人们把工艺品当古董,高出它自身价值几十倍几百倍几千倍甚至更高的价钱买回家。
今看了《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书中所写漏洞百出,不符合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下面让我们做个解析。
首先,书中犯了唯心主义以偏概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哲学思想观f,书中归纳总结出明朝清朝瓷器纹饰、器型、圈足等等特征是怎样的,他的归纳推理法,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是个性代替共性的推理,是从某些数量瓷器的个别现象特征抽象概括出所有瓷器的一般性原理。试问一下作者对土里埋的,水里浸的,收藏家里藏的,古董商店货架上摆的等所有瓷器都做过了解比较吗,并且做过认真仔细的“研究”吗?可以肯定地说“没有”,您没见过的老瓷器您就可以当它不存在吗?
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活了一辈子,或许只看到了所有老瓷的十万分之一不到,那么您为何把话说的那么绝对,明永乐瓷器青花的发色一定是什么样的才是对的,明嘉靖以后所画儿童形象一定要怎样的才是对的,您没见过的不在您的鉴定标准范围之内的都是假的,显然这是不符合逻辑,是一种错误的唯心的以偏概全的形而上学的思想观,试想中心思想都错了,整本书就会漏洞百出,又怎能拿来指导整个明清瓷器的鉴定呢?答案是肯定的:不能,只能作为一种参考。
其次,作者用来指导明清瓷器鉴定的主要依据--纹饰、器型和圈足等是不符合逻辑思维规律的。明清景德镇有上百上千个窑口,同一题材的纹饰上百上千个画师在画,画出来的效果水平是不一样的;并且同一个画师在不同心境下画同一个主题的纹饰,画出来的图案也有差别的。那么,您怎么好制定出统一的标准,规定明嘉靖以后所画儿童形象要颈部很大,额角及后脑凸出,那么您当时写这句话有何依据?难道是明嘉靖皇帝明文规定了所有画师画儿童形象的标准了,如果有请找出有文字记载的资料!您所写的画风纹饰有可能只是当时的流行风向标,不能成为鉴定古瓷的唯一绝对的依据。所以您犯了以偏概全的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思想。
再者,明清时期相对当代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的,又不是模印工艺满天飞,怎能造出一模一样的瓷器呢?手工艺品有它的独特性,怎么能像您书中所写瓷器圈足要怎么样,器口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是对的。瓷器的器型来源于于工匠的脑子,又是手工艺品,是工匠智慧和生活实践的结晶体,千奇百怪各种各样,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官窑器的器型跟民窑器比要相对规整些,但是跟您书中画的几何图器型比就差远了,您怎么好用几何图器型的完全绝对化来涵盖了所有瓷器的器型呢?这是不符合当时手工艺品的特点的,更不符合思维逻辑和社会发展规律的。
最后,《明清瓷器鉴定》这本书的内容是不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从古至今世界万物都生活在物质空间里,那么,老瓷一路走来经历了上百年、上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它们每时每刻都在运动都在跟周边所处的环境发生着物理化学的作用,导致它们脱离了本来面目。同一件老瓷在不同时期它们的釉面、胎骨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同一件老瓷在不同环境中的釉面、胎骨的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当然不同老瓷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千差万别。
比如同一件老瓷浸在水里与埋在土里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不同的,水里浸的老瓷釉面亮、油、润和透的特征更明显,看起来水淋淋的;而土里埋的老瓷釉面却相对比较干,有的土沁会比较明显。而且南方和北方的环境,东方与西方的环境是不相同的,不同老瓷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那么,作者书中提到“宣德时期的苏尼勃青料”发色浓艳深沉,色闪黑蓝或深蓝是在什么环境下出来的瓷器青花的发色呢?那么您又怎能盖棺定论地说所有宣德时期苏尼勃青料的发色都是这样的?苏尼勃青料的发色只是一种瓷器青花发色的一种表现形式,怎么能代表所有宣德时期所有青花发色的特征呢?您又犯了以偏概全以个性代替共性的唯心主义哲学错误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