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在唐代的史书中均未有记载,但有在大历、建中年间铸过钱的文字表述 [1] 。最早关于这两种钱的记录是南宋洪遵的《泉志》引用五代时期张台的《钱录》中的记述 [2] 。大历通宝与建中通宝的传世数量屈指可数,近年来出土的大历元宝、建中通宝,主要集中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北缘以库车为中心的地区,也在内地零星发现 [3] ,估计也是从西域流入。由于可以考证的文献资料和出土的实物都很匮乏,关于大历元宝与建中通宝的铸地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热点。
1993年,中国钱币学会丝绸之路新疆段历史货币考察队考察途经库车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结合相关的文献材料,之后王永生先生在《中国钱币》发表论文对这一问题做了考证 [4] ,提出“西域铸造说”,即安史之乱后,安西与中央的联系被攻占河西、陇右的吐蕃切断,唐安西都护府在当地铸行这两种钱。这种说法逐渐成为主流学说,但近年来,有学者指出“西域铸造说”存在较多漏洞,合理性也值得继续推敲。彭信威先生曾说“这是一个还有待解决的问题”,蒋其祥先生也曾说过“解决大历、建中钱铸地问题还有待于今后积累考古资料,并作进一步研究。
大历元宝,隶书,旋读。今所见的大多数钱径在2.1-2.44厘米之间,重2-4克,多数为红铜材质,有光背、平背、背月纹等多种。建中通宝,隶书,旋读。钱径2.1-2.3厘米,重2.3-2.7克,多数为红铜材质,形体轻薄,做工粗糙。
[1] 《旧唐书·志第二十八 食货上》记载:“大历四年正月,关内道铸钱等使、户部侍郎第五琦上言,请于绛州汾阳、铜原两监,增置五炉铸钱,许之。”
《新唐书·志第四十四 食货四》记载:“建中初,户部侍郎韩洄以商州红崖冶铜多,请复洛源废监,起十炉,岁铸钱七万二千缗,每千钱费九百。德宗从之。”
[2] 《泉志》:“张台曰:‘大历是代宗年号,计此时所铸’”,又“张台曰:‘按此钱未施用,今民间往往有之,轻小于开元钱,径十分,重二铢以下,文曰建中通宝,文字漫暗,铜色纯赤,肉好薄小,殊乖白铜大钱之义。’”
[3] 1968年,安徽省青阳县青通河高阳桥下发现一枚大历元宝;1994年同地发现一枚建中通宝,铜色赤红。
[4] 王永生:《大历元宝、建中通宝铸地考——兼论上元元年以后唐对西域的坚守》,《中国钱币》1996年第8期。
分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