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府行用钱牌,理宗赵昀在景定年间(公元1260-1264年)铸造。临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在北宋时,称为余杭郡,高宗南渡后建都于此,改称临安府。)行用钱牌(俗称“垮牌”
据载,南宋“临安府行用”钱牌有铜、铅两种。铜质背纪值有“准贰佰文省”、“准叁佰文省”、“准肆佰文省”“准伍佰文省”四种;铅质纪值有“准一十文省”、“准四十文省”、“准陆十文省”等。钱文中“准”为“平”的意思,“省”即省陌,是五代起沿用下来的金融流通制度。如《五代史·王章传》“官库出纳缗钱,皆以八十为陌”。意思是八十文钱为一百。宋代沿用其法,改为770文为一贯钱,77文当百。“准伍佰文省”合兑为铜钱385文;“准叁佰文省”兑231文,均有史料可查。该铜质钱牌呈狭窄长方形,上端有一圆孔,四周及圆孔有廓;长度和宽度因面额大小而异,“准贰佰文省”长6.2厘米、宽1.9厘米,“准伍佰文省”小型的长7.3厘米、宽2.3厘米,大型的长7.9厘米、宽2.7厘米;面文均为“临安府行用”五个字,背面标明币值,分别为“准贰佰文省”、“准叁佰文省”、“准肆佰文省”和“准伍佰文省”;面、背文均楷书,且制作精美。
临安府行用钱牌,顾名思义,钱牌限于临安府地区使用。由于铸时短暂,铸额不多,行用未广即废行停铸。故《宋史·食货志》缺载,仅见于宋末及元代史籍之记述。钱塘人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都市钱会》条下记载:“近世钱文皆年号,景定年铸,问曰景定元宝,朝省因钱法不通,杭城增造镴(là,铅和锡的合金)牌,以便行用。”元人孔齐《静斋至正直记·铜钱牌》记述:“宋季铜钱牌,长三寸有奇,阔二寸,大小不同,背铸临安府行用,而铸钱文曰壹伯之类,额有小窍,贯以致远。”从以上史籍记载可知,钱牌系南宋景定年间(公元1260-1264)铸造。
《宋史》云:宋帝南渡,杭州自建都后,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升为府,南宋150余年,皆名临安府。“景定年铸文曰景定元宝,朝省因钱法不通,杭城增造焊锡牌,以便行用”。当时发行大面额纸币会子,不便找零,临安府又严禁铜钱出城门,铜钱流通量不足,催生了“牌帖”的面世。然而昙花一现的钱牌终因国运不祥,搜刮民脂怨声载道,很快就商民拒用。《宋史·度宗本纪》记有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七月,“督州县严钱法,禁民间用牌帖(钱牌)”的颁令。
南宋末年,面临金、辽压境的宋王朝由于战事不断,军费大增,国库空虚,在福建和江西又爆发农民起义,给统治者沉重打击,内外交困,财政捉襟见肘。当权者不加节制的滥印纸币,又造成通货膨胀,民不聊生。退避江南后,遂大肆鼓铸各类铁钱,既应急于通货膨胀、战事频繁导致的国库空虚,铸造钱牌以应对,也有效地阻止铜钱北流入金、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