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红,与青花一样,是釉下彩的一种,和常见的郎红钧红不同,他们是釉,得区分开来。釉里红是元代出现的,经常和青花一起用,就是青花釉里红了。其中釉里红是铜发色,最大的特点是红里透绿,它流动性强,不能画精细画面。
釉里红的起源
釉里红瓷器,是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名瓷之一。江西省“至元戊寅”款青花釉里红瓷器.出于元代中期纪年墓;它证明在“至元戊寅”(公元1338年)已经有了釉里红瓷器的生产。
为什么传世的釉里红这么稀少?
釉里红瓷与青花瓷制作工序大体相同。两者同为釉下彩,唯呈色红,蓝各异两者同样用笔在胎上绘画,但用料铜、钴有别两者同样需在高温下烧成,但对气氛要求不同。釉里红对窑室中气氛要求严格,铜非得在还原焰气氛中才呈现红色。青花对窑室中气氛的要求也严格,但比釉里红对窑室气氛的要求稍宽。釉里红由于烧成难度大,传世与出土的元代釉里红器数量甚少。
釉里红的发展
当时(元代)烧柴窑很难控制窑温,只有凭把桩师父的经验与取出火照对比,无法大规模生产。而且元人尚白,汉人尚红,民族认同感也有别,所以釉里红产量一直很小。
然而到了明洪武朝,釉里红瓷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实物遗存量上比较,甚至比青花瓷还多。洪武早期的制品多呈黑红,不够鲜艳,甚至有些烧成了“釉里黑”也未被打碎埋掉。即便如此,此类品种贯穿洪武朝始终。中、晚期多呈较纯正红色,至明中后期渐渐不再烧制。
直至清康熙,才重新烧制,雍正年间成功烧制“青花釉里红”,青花为钴,釉里红为铜,两者对于烧成气氛的要求明显不一致,但雍正青花釉里红却将两者都烧得十分鲜艳,可见当时技术之纯熟,雍正时期釉里红工艺得到全面发展。
唐英在《陶成纪事碑》中记述雍正时期重要的制瓷,即有“釉里红器皿,有通用红釉绘画者,有青叶红花者”。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都藏有雍正时的桃果高足碗,它的青叶和红桃两种色泽都十分鲜艳,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在康熙或乾隆时期,青花釉里红器要两种色调都发色鲜艳是很难兼得的。
青花釉里红瓷的起源
青花瓷起源于唐代,釉里红瓷起源于元代,两者组合为青花釉里红瓷是元代:根据已发现的文物资料,江西省“至元戊寅”款青花釉里红器(公元1338年),既是釉里红器有明确纪年的瓷器,又是青花釉里红器起源的物证。
青花釉里红瓷器始于元末明初,至明中后期渐渐消失,到康熙年间才重新开始烧制。清雍正、乾隆年间的作品最为杰出。由于它的烧成范围很窄,温度和气氛要求很严,想要烧成一个很完美、很标准的釉里红瓷器甚为困难。人们常用"十窑九不成"和"百里挑一"来说明它的难度。因而在如此困难中精选出来的珍品,往往是价值连城,也是可想而知的。过去只有皇帝设的御窑厂才能不惜工本,反复地烧制,也只有皇帝才能赏玩,民间是烧不起的,也见不到一件真正的青花釉里红瓷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