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谈及成化瓷,必对成化斗彩交口称赞。成化斗彩是以釉下青花和釉上
斗彩逗彩的命名以及鉴别方式
清雍正 斗彩云龙盘
多种彩色结合相成的新工艺、新品位,而 使成化官窑瓷器被后人列为诸窑之首(见清人程哲《蓉槎蠡说》)。而作为“成窑上品”的斗彩更是声誉极重。
考证
然而“斗彩”一名并不是明朝人的称谓。从现存明清文献
斗彩逗彩的命名以及鉴别方式
乾隆斗彩笔筒
典籍看,最早应用“斗彩”这个名称的,是大约成书于十八世纪的《南窑笔记》。由于此书作者不详,有学者认为成书于雍正年间,也有学者认为当在乾隆之后。不过从清宫档案上看,雍正年间称成化斗彩仍沿用“成窑五彩”之名。在明朝的一些书籍中,如《野获编》、《博物要览》、《敝帚轩剩语》、《清秘藏》、《长物志》等,只以“五彩”或“青花间装五色”称之。而明朝人所说的“五彩”和现代研究者所认定的“五彩”并不完全一致。既如此,我们怎么理解清人“斗彩”一词的涵义及怎样科学地为成化彩瓷定名呢?
通常看法
对“斗彩”一词,通常的理解是以釉下青花为轮廓,釉上填以彩色,烧成后遂有釉下彩与釉上彩斗妍斗美之态势,故称“斗彩”。但也有其它理解。有人认为“斗彩”应为“豆彩”,因为绿色如豆青。有人认为“斗彩”应为“逗彩”因为釉下与釉上彩似在相互逗趣。有人认为“斗”是江西土话,是“凑合”的意思,应写作“兜”。《南窑笔记》的作者有自己的理解与表述。他说道:“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日斗彩。填(彩)者,青料双钩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曰填彩。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画填出者是也。”他的分类逻辑实际是依据两大要素。一是从色料构成角度,以有否青料(即青花)将五彩与斗彩、填彩区分开。二是从技术方法角度,以是否“双钩”法将斗彩与填彩区分开。平心而论,有这样程度的分类方法在当时难能可贵,缺点是说得不全。成化斗彩除了他所说的填彩,“斗”(即凑其全体)彩,还有点彩、覆彩、染彩和青花加彩(后文将有述说)。而且,成化斗彩瓷器大多是一件器物上兼用几种施彩方法,单一的施彩器极为罕见。
现代争议
斗彩逗彩的命名以及鉴别方式
民国 斗彩团花小罐
当今为成化斗彩科学命名,是沿袭清人并不完全的认识呢,还是起用明人自己的称呼?我们觉得,还是以“成化斗彩”冠名为善,但是,必须重作科学阐述。“成化斗彩”称呼约定俗成已有二百年左右,人们在研究实践中也不断地以自己的经验充实“成化斗彩”的认识内涵,海内外相关人士皆知“成化斗彩”,因此,易名不善。我们可以给“斗彩”概念重下定义为“以釉下青花与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以钩勒填充、点缀、渲染、覆盖、拼凑等装饰方法表现的彩瓷工艺。这样下定义便对传统概念作了科学的扬弃。而“斗”字,仍取“拚逗”之意和“斗妍”之趣。
明清文献
斗彩逗彩的命名以及鉴别方式
大明斗彩碗
明·沈德符《敝帚轩剩语》中说:“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今古之冠,如宣品最贵,近日又重成窑,出宣窑之上。”
明·谷应泰《博物要览》中称:“成窑上品无过五彩葡萄撇口扁肚靶杯,式较宣杯妙甚。五彩宣庙不如宪庙……宣窑五彩深厚堆垛,故不甚佳,而成窑五彩用色浅淡,颇有画意……”
以上二例记载了明代宣德与成化时期有“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与“五彩”的瓷器都很名贵,但“青花间装五色”和“五彩”是什么样的瓷器,其特点如何,说得不够明确。若结合传世品及近年的科学考古材料分析,明人沈德符、谷应泰所述应是宣德青花五彩,而记载中的“五彩葡萄撇口扁肚靶杯”现在看来则是成化斗彩中的名品。可见明人将青花五彩和斗彩统称为五彩。
乾隆朝唐衡诠《文房肆考》说:“成窑以五彩为上,酒杯以鸡缸为最,上画牡丹,下画子母鸡,跃跃欲动。”
近人许之衡先生著《饮流斋说瓷》则称:“成化五彩人物,其工细者,系以蓝笔先绘面目衣褶,继乃加填五色。”
以上三例记述较明人书籍交待得更具体些,指出了施彩的工艺有“点染”或“蓝笔先绘面目衣褶再填五彩”,实际上这些都是成化斗彩的施彩方法。可见明人、清人、近代人在著书立说时将明成化斗彩瓷器称为五彩。
南窑笔记
斗彩逗彩的命名以及鉴别方式
清乾隆 斗彩团花马蹄碗
清中期《南窑笔记》作者不详,成书时间大约清雍正至乾隆时期)中写到:“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关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填彩者,青料双勾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曰填彩;其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填出者是也。”此段记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南窑笔记》是出现“斗彩”之说最早的一本著作,但分析得不够全面。与实物对照,记载中的“填彩”与“五彩”较准确。这里所说的五彩为纯釉上五彩。填彩为斗彩中的一种施彩方法。关于“凑其全体名曰斗彩”的说法与成化斗彩传世品的施彩方法不符,可能作者将青花五彩称为斗彩,因为这种“凑其全体”的画法实属青花五彩类。《南窑笔记》作者在当时也是将“斗彩”与“五彩”相为混淆,但能将明代彩瓷划分出斗彩、五彩、填彩三大类,实难能可贵,对后世彩瓷研究也具有积极影响。
彩瓷事例
斗彩逗彩的命名以及鉴别方式
斗彩葫芦瓶
雍正七年四月十三日记:“圆明园来帖,太监刘希义交来成窑五彩瓷罐一件(无盖)。传旨,着做木样呈览。奉旨,将此罐交年希尧添一盖,照此样烧造几件。原样花纹不甚好,可说与年希尧往精细里改画……”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成化斗彩罐有盖者多数为雍正时后配,所以以上所记“成窑五彩”可能就是成化斗彩。
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日记:“太监高玉交首领萨木哈、催总白世秀宣窑青花有耳盖碗,五彩暗八仙铙碗,五彩的收小些,亦照样烧造……五彩洋花八宝大盘……五彩并莲茶碗……传旨交与烧造瓷器处唐英。”
乾隆十三年闰七月初二日“太监胡世杰、张玉交成窑五彩菊罐一件、成窑五彩荷花罐一件。传旨,着交唐英各照样配盖一件,其罐与花囊不可持去。”
以上三例记事档中五彩器,结合传世品分析大都是斗彩瓷器,说明到清雍正、乾隆时期,斗彩与五彩仍未被区别,清宫亦将斗彩称作五彩。
斗彩之说
寂园叟著《陶雅》卷下称:“何以谓之豆彩,豆者豆青也。……杂以他色曰豆彩。”又说,“豆彩始于康熙,盛于雍正,而式微于乾隆,嘉道以后殆未之见也。……亦名之曰斗彩。”这里作者将豆青色称为斗彩,实际上说的是康熙豆青地五彩瓷器,这种五彩瓷器嘉道以后确实不烧制了。如康熙豆青地五彩花果纹盖碗,以豆青釉色为地,五彩绘酸浆果纹饰,盖面与碗身各绘两枝。浆果包含在桔红色的囊状花萼内,绿色的枝与叶,乳白色的花冠,非常艳丽,是件精美的釉上五彩瓷器,不是斗彩器。这种豆青地五彩器为康熙新创,以后各朝很少发现。
民国时许之衡先生在《饮流斋说瓷》中说:“何谓豆彩?盖所绘花纹以豆青色为最多,占十分之五六,故曰豆彩也;或称斗彩,谓花朵之攒簇有类斗争,或称逗彩,谓彩绘之骈连有同逗并,实则市人以音相呼,辗转讹述……”
以上晚清至民国的瓷书中用“斗”字的同音字讹传出“豆彩”或“逗彩”之说。其“攒簇有类斗争”为景德镇当地方言,有“凑近、拼凑、聚集”之意。将多种彩色凑在一起为斗彩,这种说法与传统的成化时期斗彩瓷器特点不相符合。
斗彩认识
香港《中国文物世界》1986年4月发表了一篇“沉没在南中国海的清初外销瓷”,其中有一件叫做“描金斗彩梧桐山水图棱花口大盘”,应称作“青花描金山水图棱花口盘”较为宜。
江西陶瓷研究所制做的艺术品在《陶瓷研究》上发表。其中有运用传统的“填彩”工艺制做的名为“青花斗彩”;有的以青花纹饰为主,釉面加饰红彩,叫做“青花斗红彩”;青花与釉里红合绘的纹饰则称作“青花斗郎红”。看来现在景德镇生产的新瓷,凡与青花合绘一器做装饰的都称为“青花斗某种彩”,这种定名法可能与江西地方方言有关,景德镇称“斗”有“兜”之音,就是“斗拢”、“凑合”之意,这与陶瓷发展史上的名品成化斗彩的称谓相比,含义上更宽泛了。
其他分类
总之,从各种资料来看,明清两代关于“斗彩”与“五彩”的称谓没有区别,凡青花与釉上各种色彩合绘的器物统称五彩。足见古代瓷书中五彩的内涵非常广泛。清乾隆以后,受《南窑笔记》的影响,
斗彩逗彩的命名以及鉴别方式
康熙青花斗彩鱼藻纹盖罐
渐出现“斗彩”、“填彩”、“五彩”之称,但对斗彩的理解大不相同,使用“豆彩”和“逗彩”。当代学者对彩瓷的研究科学化了,根据彩料和工艺方法除青花外又划分出釉上五彩、青花五彩、斗彩、珐琅彩、粉彩等。
斗彩瓷器是瓷器中最为名贵的种类之一,在收藏界有明看成化,清看雍之说。成化就是指的明代成化宫廷御用的斗彩瓷器。
与清朝的珐琅彩一样,明代的斗彩同样作为宫廷御用的瓷器,做工极为精湛,因而非常贵重。斗彩又称作“逗彩”,最早出现于明朝成化年间,是先在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青花线条之上施以其他颜色填补空白,然后进行低温二次烧制,最终形成青花钩边,五彩填色的效果,故而得名斗彩。
因为成化斗彩之存世量十分稀少,而所存世上的也基本存储于台北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别说是普通百姓,就是所谓的大收藏家,也没有与之密切接触的机会。所以。人们仅能从书上或文章上对成化斗彩产生了人云亦云,有似盲人摸象似的概念。
关于斗彩的鉴别方式,我们借助于珐琅彩进行比较则更为直观一些。
一、在胎土方面。由于成化年间的斗彩早于雍正年间的珐琅彩,因而到了雍正年间,优质的胎土早已被用尽,所以仅从胎土上面来看,斗彩略高于珐琅彩的质量。通过对比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成华斗彩胎土的显露部分色泽非常纯白而且油润。而雍正珐琅彩虽然绘制工艺到达了顶峰,也没法弥补“先天不足”的劣势。
二、彩料方面。斗彩与珐琅彩所绘制的图案均突出胎体表面,但是仔细比较会发现斗彩略低于珐琅彩。
三、纹饰方面。虽然都是宫廷御做,所绘图案都经过皇帝批准,画师都为宫廷御用画师。但是成化年间的斗彩,其绘画图案均为宫廷画师亲自创作,其线条生动流畅,笔法活泼。而雍正年间的珐琅彩图案,有很大一部分并非宫廷画家的“原创”,而是市面上其他精品画作经皇帝批准之后绘制于瓷器之上的,相比而言,虽然笔法依旧老练、准确,却缺乏了斗彩瓷器上团的自由之风,略显呆滞。
在我国历来就有珐琅第一,斗彩第二的说法。客观的来讲,虽然斗彩在胎土方面优于珐琅彩,但是经过了三百年的历史演进,我国在制瓷工艺之上发生了极大的进步,无论是制作技艺,还是彩料丰富方面珐琅彩均高于斗彩,珐琅彩雄踞瓷器之首当之无愧。虽然如此,但是斗彩依然在我国瓷器中占有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创造性的烧制方法为后世瓷器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