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盘子,杯子,花盆,可以发现底部和桌子接触的那一圈是不上釉的。
究其缘由,是因瓷器是放在窑板上烧的,釉在烧的过程中是完全熔融的,如果底有釉,冷却后就粘在窑板上了。所以瓷器肯定有一个地方没有釉,就是和窑板接触的地方,防止粘连。
古代瓷工为了节约成本,在烧制过程中左思右想,创造了各种烧制方法
支烧,又名支钉烧,多用于叠烧,因汝窑而著名。估计是宋代皇帝追求极致,忍受不了底足无釉的瓷器,汝窑瓷工才想出这种极致的烧法。汝窑支烧有两种,一种是用粘土在瓷器底粘几个支钉,二是把瓷器放在有支钉的泥饼上,然后单烧,烧好后再把支钉敲掉。在所有瓷器里,汝窑的支烧是无釉面积最少的。
这个汝窑盘底,字是清代刻上去的。除了几个支钉痕以外,通体有釉。古书记汝窑是“芝麻钉”
覆烧是把碗倒扣着烧的方法,最著名是的宋代的定窑。把碗扣在一个和碗口一样大的粘土圈上,叫支圈。支圈上再撂一个支圈,再扣一个碗,如是反复,可以撂十几层,再装匣钵烧制。
覆烧的碗盘只有口沿无釉,叫芒口,宋代皇室曾因此弃用定窑瓷器,当时的记载是:“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有一些定瓷在芒口上包一圈铜,后世的仿品多用黑釉代替铜圈。
对烧,一正一反两个碗扣在一起烧,烧出来都是芒口。
套烧,碗放在盘子上面烧,烧成的盘子中间缺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