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被视为“龙的传人”;中国人的勤劳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被视为“龙的精神”。
传说中的龙是一种善于变化,能兴云作雨,利于万物的神异动物。根据传说,中国龙有许多种。有书说:有鳞者称为“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为“虬龙”、无角者称为“螭龙”、未升天者称为“蟠龙”、好水者称为“蜻龙”、好火者称为“火龙”、善吼者称为“鸣龙”、好斗者称为“蜥龙”等。
在中国,“龙”被视为神物予以崇拜。“龙”图是中国人的图腾,以特有的中国元素被广为应用。
中国历代的君皇及皇族子孙被称为“龙”子“龙”孙。龙的形象在皇室用品上被专有使用。据史书记载早在汉武帝时期的“白金三品”,就铸有“龙”的图形;其后的宋元明代,已有少部分流通币上铸有龙纹。特别是在历代花钱上,龙的图形则更多。清代末期光绪、宣统年间,官铸的金、银、铜元,其背面更是大多铸有龙图。据不完全统计,清代银币上的“龙”币图案约有近千种版别。
这些龙,有盘卧着的蟠龙,有鳞光闪闪的蛟龙,有双角翘起的虬龙,也有从水中跃起的蜻龙等。具体在龙身上,更是千变万化,有像蹲坐着的,俗称“坐龙”;有作站立之状,则是“立龙”;有的龙下方有水波纹,称为“水龙”;而无水纹则是“旱龙”;有在云间盘绕的叫“云龙”;有空中飞腾之势的称为“飞龙”。
龙纹外铸有珠圈的称为“珠圈龙”;有龙须较长的称为“长须龙”;龙须稍短直的为“短须龙”;因龙身作反S状,有异于通常的正S形,称为“反龙”;因龙尾特别肥大的叫“大尾龙”;因龙须向左右作弯曲状的叫“曲须龙”;因龙形作游动之状的称作为“游龙”,还有“驼背龙”、“扫帚龙”、“大头龙”、“四爪龙”、“五爪龙”。也有以钱局名而称为“新疆龙”、“江南龙”、“闽关龙”、“己字龙”的等等。
龙图变化多端,千姿百态。但尚有一些规律。
其一,不管是什么龙的尾,总是朝向左边。但凡龙尾朝向右边,即为“反龙”,十分罕见,属珍品(不包括新疆所铸的龙洋)。其二,龙龙鳞,大都呈鱼鳞状排列,较为平坦,凡与此相异的龙鳞,如点状的珍珠鳞就较为少见,其收藏价值相对较高一些。龙图的附饰也各有不同.主要有大陷,龙珠,水波纹,云纹,珠圈等五种。
藏界视银币的“龙”图纹不同,其收藏价值大不相同。哪怕是同一币种,由于龙的图像异样而价格也十分悬殊。
比如,有藏家认为:“宣统三年(1911年)所铸的“大清银币”,制作精美,受人青睐。因版别不同,其币上的蟠龙图像有长须龙、短须龙、曲须龙、反龙、大尾龙等七种不同版别(长须龙和曲须龙各有两种版别),其中以短须龙和反龙最为罕见,是清代银币中极为难得的珍品,因而价格昂贵。而其他版别的“大清银币”,存世量较丰,市价平平”。
同样,在其他币种方面,也存在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情况。如光绪年间所铸的铜元(俗称铜板),其飞龙图及水龙图都是铜元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笔者涉足藏界多年,主要收藏品为清代银币、铜币,对铜、银币中的龙图特别在意。先
前看个多位“泉友”关于清代铜币、银币中龙图的表述。总感到不胜直观易于理解。为与更多“泉友”交流收藏心得,现汇总自己藏品和其他藏家的几种主要币种的龙图,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斗胆做些介绍。
首先介绍龙体各部分的名称(图片选自朱永坤先生的《金银币鉴定》一书)
一. 飞龙:我国机制币中最早出现的龙,此龙经常在铜圆上见到,很少见于银币。但笔者收藏的大清宣三的小面额的银币中有这种图形。
二. 水龙:因龙图下的水纹多而得名,又因龙纹在整体上有对称感,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对龙”或“立龙”。
三. 方龙:以其龙形方正而得名,又因龙身火焰较多而称火龙,也因其轮廓圆正,转折有节称为节龙,还因"田"字为方形,称其为“田字龙”,此龙亦以铜圆为主,较少出现在银币上。现藏有江苏省造当十铜币有这种龙图。
四. 座龙:因它近似英文字母的"S",故也称为"S"龙,这是银币中最常见的龙图,版别较多,有大龙,小龙,粗龙,细龙等几十种.
中国钱币博物馆馆藏金币
五. 团龙:其外形与"S"龙相反,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反龙,又因它形似"乙"字,也称为乙龙,银币上有此龙者,皆为珍惜品(如:大清"中字"银币).
光绪丙午年造大清银币户部一两
福建库平7分2厘小團龍
六. 蟠龙:呈圆形,其形状很像字母"C",龙尾右转,故有"C"字龙之称,这种龙图是清代后期的特征,也是大清的标志,有人称之为大清龙。下图为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壹圆“蟠龙” 样币,仅试铸未发行,镜面精铸,齿边锐利,通常用于宣统三年大清银币的版别区分。
八.双龙:二龙抱珠图,龙尾连接,呈O字形.像湖北一两银币等都属此类别。
十、短须龙
十二、长须龙:
十三、曲须龙
十四、大清铜币中鄂双冠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