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又称“压胜钱”。此类不作流通货币使用的似硬币的铸品,材料不同(有金银铜铁铅锡等)、大小不一、形状多式、制作粗精迥异,均归为厌胜钱。此词最早见于北宋.王黼《宣和博古图》,记载李孝美称一种“形长而方、龙马并著”的大铜牌为‘厌胜钱’。由于后来辑录有差误,故很难准确查证这名称起源了。
此类品深受中国神仙思想影响的产物,起源于汉魏,盛行于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时代。种类繁多:仅有图案而无文字、或吉语与图案并见、或仅有文字、或生肖钱图案并天干地支卦符、或神灵仙佛花钱等。形态有圆有方和异形不一。周边邻国也深受中国文化浸润,日本称为“绘钱”,韩国称为“别钱”。
[转载]花钱“和合生财 <wbr>万事如意”——寓意引发杂谈
这枚“和合生财 万事如意”铜花钱,二十年前首次去安徽祁门历口游玩时由该地东道主江龙飞先生馈赠之物。钱文八字楷书体,遒劲有力,宽边方穿,制作规整。直径40.80mm,厚2.14mm,重18.8g。和合二字,狭义一说为“和合二仙”, 和合二仙是汉族民间传说中神仙,主婚姻和合,故亦作和合二圣。书中相传唐人有名叫万回者,因为兄长远赴战场,父母挂念而哭泣,遂前往战场探亲。万里之遥,朝发夕返,故名“万回”,汉族民间俗称“万回哥哥”。以其象征家人之和合,自宋代开始祭祀作“和合”神。在我国传统的婚礼喜庆仪式上,常常挂有和合二仙的画轴。但见面轴之上两位活泼可爱,长发披肩的孩童,一位手持荷花,另一位手捧圆盒,盒中飞出五只蝙蝠,他们相亲相爱,笑容满面,调皮玩耍,十分惹人喜爱。人们常常借此来祝贺新婚夫妇白头偕老,永结同心,亦称“和合二圣”。广义之谓:和睦同心。和和气气待人方能生意日渐兴隆,继而才能财源茂盛万事顺心顺意的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儒、道、佛等历经诸多历史阶段的流变,成为三股宏大的思想文化洪流,有力地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与民族性格,给中国一切文化均注入和贯通其生活哲学。
其实在我们中华民族中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和”、“合”二字都见之于甲骨文和金文。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合的本义是上下嘴唇的抿合。在殷周时期,和与合仅是单一概念,尚未联用。然而在先秦时期的“和”被赋予了“合”的含义,从而出现了完整的“和合”概念。在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在《国语·郑语》中提出“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抛弃“和”。但史伯认为:“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总之,“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统一。从哲学角度来看,“和合”表明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和”、“合”联用,不仅突出了不同要素组成中的融合作用,强调了矛盾的事物中和谐与协调的重要性,而且从此以后,“和合”成了不同要素融合最为理想的结构存在形式,普遍受到各派思想家的推崇和重视。故“和合”这一传统哲学概念,从此便成为汉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广泛而深入地融合于中国文化和经济之中。
日月如梭,斗转星移。当我们在键盘上敲下此文结尾部分仍感言之未尽,联想起中国人民银行在2009年始发行“和”字纪念币,至今已经陆续发行四枚系列币。2009年和2010年为壹圆面值,2013年和2014年为伍圆面值。分别以篆、隶、行和草书展现于世人面前。制作精湛,艺术感强悍,后三种均留有不同防伪暗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