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是我国历史上钱币铸造最为兴盛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不仅铸造数量大,质量也较前朝有很大提高,还多有创新之举,如北宋时期出现了九叠篆“皇宋通宝”钱、皇帝亲书钱文的“御书钱”以及广泛铸行对钱等,南宋时期则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纪年钱。
所谓纪年钱,是指在钱币上添铸有铸造年份的钱币。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开始,南宋政府下令在当年铸造的钱币背面镌明铸造年份,如淳熙七年铸的钱就在“淳熙元宝”钱背上铸一“柒”字,依此类推。关于南宋为何铸造纪年钱的原因,据说南宋政府采用这种措施是为了防止盗铸。据丁福保《古钱大辞典》“淳熙元宝”条所引清人翁树培抄录的《永乐大典•宋史》云:“(淳熙)七年后,因盗铸者多,遂令诸监逐年于背文上铸年数以别之,其弊遂止”。然而细细思量,此说恐不足信,难道钱币正面文字可以私铸,背面文字就不能私铸吗?钱币上镌明铸造年份就能难倒盗铸者吗?近年有学者在《事林广记》“货宝类”所收录的《货泉沿革》中,于“淳熙元宝”条下发现了如下记述:“(淳熙)七年以后,折二钱背皆有年数者,为钱监多只就民间增直买新钱以进,朝廷知之,欲杜其奸,遂令诸监以所纳新铸铜钱背铸年数以别之,其弊遂止”。认为铸造纪年钱的原因,是南宋时期流通货币不足,朝廷每年给钱监下达年度铸钱数量的任务,为防止钱监向民间购买铜钱冒充当年新铸钱而采取的措施。笔者个人以为此说颇有道理。
南宋纪年钱的出现,为今人研究南宋钱币提供了很大便利。因为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区分出不同年份铸行的钱币,从而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现在我们要准确辨别五铢钱的铸造年代就很困难,因为五铢钱不仅西汉铸造,西汉以后数百年间仍大量铸造使用五铢钱。而纪年钱就不存在这个问题。由于能准确识别它的铸造年份(包括公元纪年),这就为考古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淳熙元宝”背纪年钱,比欧洲货币上出现纪年文字早了300多年,可谓世界上最早的纪年钱。
南宋纪年钱从孝宗淳熙七年始铸,一直持续到宋末度宗咸淳年间。过去,通常认为南宋纪年钱只铸到度宗咸淳八年(1272年)。但1985年在福建省建宁县出土的1万多斤窖藏古钱币中,发现了一枚背纪年“九”的“咸淳元宝”折三钱,从而为纪年钱增添了一个新品种。根据现今存世的实物可知,南宋纪年钱自淳熙七年至咸淳九年止,共有89个品种,分别是:“淳熙元宝”10种(背文七到十六)、“绍熙元宝”5种(元到五)、“庆元通宝”6种(元到六)、“嘉泰通宝”4种(元到四)、“开禧通宝”3种(元到三)、“嘉定通宝”14种(元到十四)、“大宋元宝”3种(元到三)、“绍定通宝”6种(元到六)、“端平元宝”1种(元)、“嘉熙通宝”4种(元到四)、“淳祐元宝”12种(元到十二)、“皇宋元宝”6种(元到六)、“开庆通宝”1种(元)、“景定元宝”5种(元到五)、“咸淳元宝”9种(元到九)。
南宋纪年钱中的一些品种铸量较少,如“大宋元宝”背元至三纪年的小平钱、“端平元宝”背元小平钱、“开庆通宝”背元钱、“淳祐元宝”背十一和十二纪年小平钱、“咸淳元宝”背九纪年钱等。此外,“嘉定通宝”背十四小平钱、“淳祐元宝”背四小平钱虽然在有关钱谱中多定为普通品,但在实际集藏中也不易得。纪年钱中除绍熙、嘉熙、大宋、庆元钱的纪年文字在钱穿下方外,其余均在穿上。若发现有与此规律相反的品种,则可能为错范钱,相当少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