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喜欢收藏研究元青花,永宣青花的朋友,必须要看的一个小博文。。。正确了解进口的苏麻离青钴料是如何在烧制过程中,形成吃胎凹陷特征的。。。。:——众所周知,进口的苏麻离青钴料含铁量经过化验,含铁量是百分之四十六,甚至更高也说不定。。可是苏料(苏麻离青钴料简称)在烧制过程中如何形成凹陷吃胎特征的呢?????怕是没人知道。或者极少有人知道。烧制瓷器的工匠不知道。。包括那些专家也不知道。。这涉及到专业性知识。。。炼过生铁的人可都会明白。。我从事钢铁冶炼二十多年。所以对苏料烧制过程中形成的凹陷吃胎。可谓是清清楚楚。。我以前炼铁使用的铁矿石,遇到含铁量低的铁矿,有时只有百分之十几。即便是含铁量如此之低的铁矿,我们依然能提炼出来生铁。再把生铁通过精炼加工成各种钢材。如果我们用含铁量百分之四十六的苏麻离青钴料炼生铁的话,那我们会炼的生铁更多。。。。。闲话少说,言归正题。使用苏料绘画的瓷器,在窑里面经过1200度以上的高温烧制,在温度达到1200度以后,苏料里面的铁元素就会被炼化,炼化后的铁元素因为在窑里面还是液体,而且铁元素又很重,所以炼化成为液体的铁元素就会往下沉,铁元素往下沉就会拉伤瓷胎,这样铁元素就会渗透到胎骨里面。。而随着铁元素渗透到胎骨里面后,上面的釉也会跟着往下流,往下渗透,这样就会形成凹陷吃胎,。。也就是说,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先出现的吃胎,后面的凹陷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这就是凹陷吃胎形成的过程。。。大家要记住,只要是使用了进口苏麻离青钴料绘画的瓷器,瓷器的胎骨瓷化程度越低,也就是密度越低。瓷器的凹陷吃胎特征越明显。当然了,晕散效果也会不明显,甚至没有。。。。。比如元代青花。。。。慢慢想,想不明白再问我。。。这个古陶瓷鉴定需要悟性。。。。使用苏麻离青钴料绘画的瓷器胎骨瓷化程度越高,也就是说密度越高,瓷器的凹陷吃胎特征越不明显,但是,一定会有。。只是瓷化程度高的瓷器晕染特征非常明显。。。。这是因为铁元素渗透不到胎骨里面去了,只能往周围散去,这样就形成了晕染效果特征。。但是,一定会有凹陷吃胎特征存在某个部位。。。。。所有使用苏麻离青钴料绘画的元代瓷器,必须得有吃胎凹陷特征。。。如果没有,百分百不是元代。。。何况还有热熔釉干法施釉工艺特征。。。。胎骨老化特征。。。。一般元代瓷器胎骨瓷化程度低,致密度低,使用了苏料绘画后。就会出现青花纹饰凹陷吃胎的特征。。而明代瓷器,胎骨致密度高,也就是瓷化程度高。铁元素就不容易渗透到胎骨里面。而流在青花纹饰周围。这样就形成了晕散特征。。。大家明白了吗??还有一个特征:元代瓷器由于胎骨不够致密,所以敲击后,发出的声音会比较沉闷。。明代以后的瓷器瓷化程度高,致密度高,所以敲击后,会发出金属般的声音,余音很长。。。#收藏##文物##鉴定##陶瓷##瓷器# 苏麻离青凹陷吃胎鉴定:器物稍侧,移动瓷器上的光点到青花纹饰上,钴料浅淡部位,青花纹饰有凹陷槽,呈凹陷特征。钴料浓厚部位则呈吃胎特征,偶尔可看到锡斑。大家切记,烧制好的青花瓷器发色深蓝艳丽。烧制不好的,发色黑灰。但是,苏料的凹陷吃胎特征必须得有。如果没有,就不是苏料。也就是说,只要是使用了苏料绘画,就一定会有凹陷吃胎特征。如果没有,就不是苏料。。。。。。视频为苏州博物馆洪武青花缠枝菊纹大碗。是采用的苏麻离青钴料绘画烧制的一个大碗,有一条冲线。。。苏州博物馆标注为明洪武青花釉里红缠枝菊纹大碗。。苏州博物馆标注解释说是在烧制过程中,窑温控制不好,釉里红烧成黑灰色了。其实不然。是温度过高。没有烧出苏料的那种深蓝艳丽之色。和釉里红没有一点点关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