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一朝制瓷工艺中一项难得的成就,就是成功掌握烧制大缸的技术。此件嘉靖青花凤穿花大缸硕大周正,风格敦厚古朴,是以耗时靡费、制作极为复杂而著称的大缸中难得的经典作品。大缸体重圆硕,唇口,深弧腹,下敛,平底无釉。瓷质坚硬,釉质肥厚泛青。青花使用回青料,发色蓝中泛紫,为嘉靖“回青”之最纯正者。外壁主体饰凤穿花图案,一凤一凰鸾凤和鸣。纹饰栩栩如生,画风古拙,气势宏伟,颇具皇家气势,传世品极为少见,是难得的明嘉靖大件官窑瓷器,具有很高的欣赏收藏价值。
此品大缸是明代景德镇御厂御窑厂制作的一种专供宫廷使用的官窑大缸,一般器型较大,且结实耐用,不论做为宫廷的粮、油等储存器,还是是盛水防火都极为适宜,至今仍有人使用该类器物种荷、养鱼。由于在器身使用青花绘画龙纹装饰,故而得名龙缸。与其它瓷器制品相比,该类器物造型较大,因为常见龙型纹饰,因此也有“大龙缸”之称,如本品般凤纹者极少,更为珍贵。嘉庆时期,昌南蓝浦的《景德镇陶录》中记载:一口大龙缸,要用整整十九天时间才能烧制而成。而且御窑厂对龙缸、花瓶类的瓷器挑选极严,上交宫廷的“百不得五”,其余的全部砸碎。明代御窑厂曾经估价,大样瓷缸,每件估银五十八两八钱,二样瓷缸,每件估银五十两。而当时官窑瓷器的平均成本,只有白银一两。由于大龙缸制作工艺复杂,且颇费工时,大龙缸烧制在民间一直流传有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据史料记载“明初年有龙窑32座,后将其中16座改砌为青窑,仍存16座专烧龙缸。”龙缸由于器形巨大,十分难烧,有专人专窑烧制。专门掌握烧造龙缸技术的工匠叫“龙缸匠”也称为“大匠”,另外还有敲青匠、画匠和各种夫役。烧造龙缸耗资成本巨大,倘火候不当就要裂口,青土缺乏同样制不成功,因此很难烧造出一件完整的龙缸,当时有十窑九不成之说。史籍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陆定新,因父母早丧,家境贫寒,只得到窑上学艺。他性情刚直勇猛,而待人宽厚仁慈。嘉靖皇帝需要龙缸,派太监潘相到御窑厂督造。因龙缸不易烧制,工匠无人敢接掌管窑火的差事。陆定新毅然承担其责。但经多次烧制,没有一个成品。太监潘相大怒,下令重责窑民,然而龙缸依然烧制不出。潘相又下令对工匠窑民进行断粮和殴打。几天之内便有五人相继死去,眼看同伴受此苦役之累,陆定新遂于夜间面对熊熊烈火,奋身跳入窑中。翌日开窑,龙缸竟成。众人无不泪下,收其遗骸葬于凤凰山下。窑民感其英烈,在窑厂旁建祠一座,以示缅怀和纪念。这段记载不免带有传奇色彩,但明代为烧制龙缸,确有用女子祭窑的事件。这传说在史料中也有记载来印证:唐英《陶人心语》中《龙缸记》青龙缸,邑志《浮梁县志》载:前明神庙造。先是累弗成,督者益力。火神童公悯同役之苦,激而舍身而成。所以后来景德镇每窑口烧窑前必须先祭拜这位“火神童公”,这一习惯延续至今。嘉靖四十一年,在督工大臣的监督下烧出了12口青花瓷缸后,欲返京领赏。临行前,摆下酒宴,请掌管烧制火候的工匠来饮。席间,这位督工大臣问工匠:“匠师烧制青花瓷器,艺高技绝,劳苦功高。我走后,若朝廷另派他人督工,是否还能烧出更好的瓷器 ”工匠不解其意,回答道:“艺无止境。”督工大臣听罢,暗派人在工匠杯中施放毒药,将其毒死。自此有明一代,景德镇再也烧不出精美的青花龙缸,此大凤缸历经数百年战争洗礼与朝代变迁,能保存到现在极为不易。
此缸是目前所见嘉万大缸中尺寸最大者之一,其尺寸与1956年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明嘉靖青花云龙纹大缸造型、尺寸相类,当时极有可能为对缸,遍查公私收藏,如此大体量的凤缸或仅此一例;此器来源显赫,原为日本第13代米沢藩主 · 伯爵上杉茂宪(公元1844-1919年)旧藏,上杉茂宪是日本江户时代后期和明治时代、大正时代的重要的政治人物,是出羽国米泽藩的最后一位藩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