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估价: RMB 200,000-400,000
成交价:RMB 278,300 自乾隆初年开始,粤海关每年向内务府造办处送交白银五万五千两的固定资金,其中更有24%的税银划归宫廷内务府,支持皇室财政的运转,可谓皇室的一个“小金库”。乾隆二十二年(1757),广州“一口通商”以后,粤海关的地位更为重要,粤海关的税收是清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而此时的广州十三行,业务也不再局限于对外贸易,除承销外商进口商品外,还要代表外商缴纳关税,代表政府管束外国商人、传达政令、办理一切与外商交涉事宜,成为既有商业职能,又有政治、外交职能的特殊商行。所以,行商与其说是经营对外贸易的商人,毋宁说是清政府的外交官。
为了保证关税的及时征收,清政府还规定:行商如有“欠饷之案,俱移会督抚,将乏商家产,查封变抵,其不敷银两,着落新办行业之新商,代为补足。如行闭无人接开,众商摊贴完结”。希望以“行商”制度,达到“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目的,将夷人隔绝于中国主流社会和官宦阶层之外。据史书记载,广东税银有3种,即藩纹、盐纹、关纹。藩纹系各州县铸造的上解税银,是广东银锭中最常见的品种。盐纹是各州县上解的盐税锭。关纹则为粤海关银锭,用于交纳关税。
然而,在“行商”制度的压力下,为了便于与其他洋行代缴的关税银相区分,十三行行商往往将收来的白银倾销、铸造成带有自己行号的银锭,用于代缴关税。这种商铸银锭保留了广东砝码锭的全部特征,规格与官锭无异,只是锭面上方横戳的铭文变成了各行的行号。本件拍品为会隆为十三行早期行商,由南海人郑崇谦主理,其生活于清乾隆至嘉庆年间,郑崇谦虽为洋行商人,却极其积极参与行善之事,尤其以推广接种牛痘工作最为显著,其编写《种痘奇书》一卷刊印问世、并招募学生研习种痘方法,后来这些学生都精通接种牛痘,从业种痘。据史料可查,富甲一方的伍炳鉴在发迹之前曾于会隆洋行当学徒。并在日后创办了闻名于世的怡和洋行。
此锭面打 会隆 字样,另打嘉庆十一年五月全记,字口清晰深峻,锭型为典型行商砝码型,极为规范,整体状态朴素浑厚,难能可贵。是银锭爱好者不可多得顶级藏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