蚰龙耳,又称“蜒蚰耳”,为宣炉中最具代表的炉式,正如《宣德彝器谱》三卷本曾赞美此式炉“款制大雅,为诸炉之冠”。据传,宣德年间奉旨监铸的各部大臣,推荐此款仿白定香炉,备受皇帝青睐,而成为御书房内的御用炉品。此炉具潜龙之象,含韬晦之志,正如《易 系辞》云:“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因此,古代不论帝王、文人皆喜爱之。
此炉作蚰耳簋式,炉形规矩,炉身丰满,颇显厚重。其口平整,束颈委婉,鼓腹下垂,底承圈足,足墙外撇,身足均衡。炉身两侧置双蚰耳,饱满肥厚,有力挺阔,双耳灵动,塑造古拙。器壁厚薄均匀。炉体枣红皮色,宝光润泽。底刻「「康熙乙巳秋庆贺制」」篆书款,款开框见方,布局严谨,结体有度。此炉造型端庄典雅,炉体略高,但整体比例完美,尤显精神。蚰耳丰腴灵动,粗细适中,线条过渡自然,工艺细腻,明显胜于同类器。圈足外撇,内壁与器底相交处起台,细微处显精工。器壁厚度由口沿至底渐厚,重量集中于器物下半部,压手感强,仍带有晚明时期铸炉工艺特征。
铜炉圈足内刻「康熙乙巳秋庆贺制」刻款,笔画深峻,法度严谨,清晰端正,官气十足。康熙乙巳年,即1665年,切据《周礼 秋官 小行人》载曰“若国有福事,则令庆贺之”,可见“庆贺”一词所用之场合与举国欢庆之大事相关,再结合时间康熙乙巳年(1665)秋,此间在《清史稿》中仅有一件事值得使用“庆贺”一词,即为——康熙大婚。
清代皇帝大婚和册立皇后,都要举行隆重的典礼。康熙幼年即位,1665年康熙四年九月,康熙遵循祖母孝庄之命,迎娶册立立赫舍里氏为皇后,即孝诚仁皇后。大婚和册立皇后,都要举行隆重的典礼,存在众多需要祭祀的礼仪场合。根据清代《大婚典礼红档》载,除顺治外,清帝大婚仪式所设之场合就在坤宁宫内。坤宁宫修建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改建,康熙大婚的典礼则为坤宁宫所举办的第一次大婚典礼,并于坤宁宫冬暖阁设置洞房,目前冬暖阁之陈设布局为乾隆时所为,但也可窥之康熙时期之面貌。
而关于礼仪当天香炉的适用场合,《大婚典礼红档 卷二十三》有载曰“掌仪司预设天地桌,陈如意,供香烛、香斗、苹果于坤宁宫明间内,北向;设喜神桌于殿内正南方喜神方位,如意等与天地桌同,倶铺设拜褥,福晋等伺候。皇上诣天地香案前上香……同皇后向天地香案前行三跪九叩礼,次诣喜神桌上香,同行三跪九叩礼。内务府女官撤香案,另设灶君香供、香炉、案。萨满铺设皇上皇后拜褥于西案、北案、灶君前。福晋等请皇上皇后同诣西案、北案前,俱行三跪九叩礼,次同诣灶君前行三跪礼。”,可见香炉作为重要的礼神道具,在婚礼当天被安置于坤宁宫的正南方喜神方位以及北方萨满教神位前,这也体现虽然皇帝大婚在某种意义上属于国家礼仪,但清代统治者并没有在如此重要的礼仪中放弃本民族的传统,而是在继承汉族传统婚仪的基础上,将其民族特色融入了其中,所以本次所呈现的“康熙己巳秋庆贺制”香炉则更是这一重要历史事件、满汉文化碰撞的集中体现,是不可多得的集史料、文化、艺术价值于一身的重要物质文化遗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