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定窑瓷器鉴定方法

zimou
6813
文章
0
评论
2020年6月10日23:18:49 评论 761

​​定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备受学术界、收藏界尊崇。藏家若能收藏到一件宋代定窑瓷器,都如获至宝。但是,随着当代定窑瓷器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仿制技术的一再提高,给宋代定窑瓷器收藏鉴定带来很大的难度。下面就来说说宋代定窑瓷器鉴定方法。

  过去人们总结出来的那些老定瓷特征,现在造假者几乎都能做出来,有的做的是相当的“好”,以至于很多老藏家、权威专家也连连“打眼”。

  但是不管造假的水平有多高,新的终归是新的,老的终归是老的,老定瓷与新定瓷还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胎骨老化、釉质、神韵等是目前造假者难以仿制出来的。

  很多专家、藏家在鉴赏定瓷时,以所鉴对象是否同时具备泪痕、竹丝刷痕、施釉痕、芒口等定瓷特征为标准,但是这些特征在有的定瓷上全部体现,有的只体现了部分。

  比如说“泪痕”,清代《南窑笔记》说:“出北宋定州造者,白泥素釉,有涕泪痕者佳。”从这句话来说,有的定窑瓷就不一定有“泪痕”。

  再比如指甲痕,定窑遗址第三次大规模发掘考古时,有细心的参加者就对此进行了专门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就是很多定瓷上面没有这个特征。可见,鉴赏定瓷需要吃透定瓷在各个时期的不同特征,灵活运用方式方法,综合判断。

北宋 定窑刻花执壶

宋代定窑瓷器鉴定方法

  一、根据瓷胎特征鉴定宋代定窑瓷器
  宋代定窑瓷器的瓷胎特征是胎质十分坚密精细,胎薄而显轻,胎色白净而略显微黄。无论白定还是各种彩色釉定,均是如此。定窑施釉较薄,釉薄处能见胎色,白定釉色多数为白中微闪黄色;黑窑所上的黑色釉犹如黑漆一般,釉面特别光亮;紫定釉其实并非紫色,而是酱黑色釉,釉面施釉不太均匀,常出现深浅不一的现象;书载有红定斑一说,但至今尚未见到实物,所见残片上也只是在酱釉上有红斑而已。因此如在市场见有红斑出现,须特别小心对待。北宋早期采用正烧法,因而盘碗口沿多有釉。中期以后盘碗采用覆烧法,为防口部粘釉,因此将施满釉的盘碗在口沿处刮去一圈釉,露出胎骨,烧成后盘碗的口沿就有一圈露胎毛边的“芒口”。为了美观,在一些高档的盘碗口沿上,常镶上金、银、铜质的扣,所谓“金装定器”。这是定窑创烧的一个独特的制瓷工艺特点。仿品通常采用硬器将口沿敲毛,再涂以污垢做旧,以冒充“芒口”;或者在没有“芒口”的盘碗口沿上也包上包口。仔细观察,容易鉴别。

北宋 定窑白釉刻划牡丹纹透雕腰圆枕

  二、根据胎釉鉴定宋代定窑瓷器
  1、宋代定窑瓷器要有玉质感
  宋代制瓷追求玉质效应,以有玉质感的为上品,特别是作为宫廷烧造的瓷品,更是必须要烧出玉质感来的。因此,一件定瓷器物上手(无论是白定,还是色釉定都是如此),首先要看有无玉质感?真品应是釉水莹润,富有灵动之气,就如白玉一般的。仿品因胎釉原料和烧造温度等不易掌握,很难烧出玉质感来。一般都是气韵呆滞、釉色苍白,无玉质感可言。个别能烧出玉质感来,但常见色彩显新,有火爆之感。

  2、宋代定窑瓷器釉色如象牙之白
  五代之后,定窑器施釉前已不施化妆土了。所施白釉的釉水为白中闪黄,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谓的“象牙白”色。少数质差的釉为白中微闪灰黄。白定窑釉面呈半透明状,因为施釉较薄,所以薄处能隐约看到胎色。在器物的折腰处可见积釉呈浅浅的黄绿色。积釉处气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这也是一个鉴识时要注意的要点。仿品因掌握不了定窑特定的烧成气氛,故难以烧出“象牙白”的釉色来。釉色常不是偏白就是偏黄,在器物折腰处也难见浅黄绿色。

  3、宋代定窑瓷器要见“竹丝刷痕”
  定窑的制胎工艺中,在胎半干之时,有用竹丝刷子旋修这一道工艺,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丝刷痕”。定窑因为施釉较薄,烧成后,在釉薄处透过釉面就隐约可见竹丝修胎所留下的刷痕。这是定窑瓷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在鉴识时必须特别留意。仿品中常不见这种“竹丝刷痕”。有的做了,但做得生硬拙劣,不够自然,据此可以鉴别。

  4、宋代定窑瓷器釉面常见“蜡泪痕”
  这种“泪痕”是由于上釉不均匀,入烧时釉水垂流所致。垂流釉的下部似蜡泪状凸起,球面下部呈浅水绿色。这种“泪痕”只出现在盘碗的外部。有否“泪痕”也成为鉴识是否白定窑的一个基本特征。当然,不是每一个定窑瓷都有“泪痕”,但有“泪痕”比没有“泪痕”的要容易确认。一般的仿品是较难做出这种“泪痕”来的。

  定窑到金代,胎釉和工艺上有一些变化。虽然胎质仍洁白细腻,但釉色多呈乳白色。工艺上虽承接了“覆烧法”,但在工艺上又有所变化。即在许多盘碗的内心刮去一层釉,露出胎骨,然后叠烧,这露胎处通常称为“涩圈”。

  定窑在宋代时就有仿烧。仿烧的窑口,无论北方或南方各窑的产品,与定窑相比,都是大同而小异的。北方定窑系诸窑虽仿制定窑的制瓷风格,但一般都不采用覆烧工艺。特别是宋王朝南迁之后,一部分定窑工匠也跟着南迁。于是在景德镇等窑口也纷纷仿烧定窑瓷,出现了“南定”、“粉定”、“土定”等诸多仿烧的品种。但这些仿烧品种,由于地域和烧造条件的不同,南方注定还是有自己各自不同的风格特征。如,景德镇的仿定釉色如粉,所以被称之为“粉定”;“土定釉”的胎土较粗,胎骨偏厚,釉色偏黄,釉面有纹片;“南定窑”烧结温度稍高,故釉面的玻璃质较强,釉色也在白中闪出青色。所有的仿定瓷品,在胎釉特征上,几乎都不见北定的“象牙白”釉、“蜡泪痕”和“竹丝刷痕”三大基本胎釉特征。根据以上的一些特点,可以把真定和仿定区别开来。

  三、根据装花纹饰鉴定宋代定窑瓷器

 定窑器除黑釉器外多数都有花纹装饰。装饰手法从北宋早期到晚期先后有划花、刻花和印花等多种。早期划花系用竹签类工具在瓷胎上划成。所划线条比较细,坡度很小,图像自然豪放。刻花法比划花法出现稍晚。刻花是用刀子在胎骨上刻成的,用的还是“一面坡”的刀法,刻线较宽,坡度大,图像刚劲有力。有时候划花和刻花也常出现在同一器物上。刻划的花纹早期有莲瓣纹、缠枝菊纹和蕉叶纹、回纹等,稍后又出现花果、莲鸭、鱼水、云龙等纹饰,而且在图案一侧常划一细线,以凸出图像的立体感。印花装饰是用模子在胎上模印而成,始见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后期。定窑所印的图案都是层次分明、线条清晰、繁而不乱的。主要题材以花卉为主,以牡丹、莲花为多,次之为菊花。有缠枝也有折枝的。图案讲究对称。此外,鱼水纹、龙凤纹和各种禽鸟纹也不少。花卉纹常见与动物纹相组合。仿品当然也可仿造印刻上述各种图案,但常见进刀迟疑,线条呆滞,图像木讷。印花的则是形象模糊,章法混乱。真品刻划一气呵成,图像有一种流畅之美,仔细审察,不难识破。

  四、根据款识鉴定宋代定窑瓷器
  宋代定窑瓷器中,有极少数是有款识的,如“尚食局”、“五王府”等,还有带“官”、“新官”字样的款,这些都是入窑烧制前刻划在胎的底足上的,一般用楷书体,虽写得不大规正美观,但却表现得自然有力。还有一些和宫廷建筑有关的款,是送到宫里后由宫中玉工后刻上去的,如“奉华”、“风华”、“慈福”、“聚秀”等。

  定窑的仿制,从宋到明清、民国、现代一直不断。宋代仿造,其风格自然是宋代的。明清仿品,自有该时代的一些时代特征。近年按照当年图谱所仿烧的一些赝品,胎釉和工艺均难以到位,无论胎质、釉色、分量和工艺等均无法与真品定瓷相比拟。了解了定窑的胎釉、工艺和装饰特点,反复对照真品去审察,是不难将赝品剔除出来的。

  总的来说,历史的演变导致定瓷鉴定也相对复杂,需要鉴赏家、收家在全面了解、掌握定瓷烧造历史、社会演变历史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掌握的定瓷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反复比较,才能进一步提高鉴赏力。来源:江西文博苑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0年6月10日23:18:4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imou.com.cn/8911
瓷器鉴定

瓷器鉴定的6种方法

瓷器鉴定是一项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工作。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瓷器鉴定方法: 1. 外观检查:仔细观察瓷器的外观,包括形状、纹饰、色彩、胎质、釉面等,判断是否符合当时的制作工艺和审美标准。 2.&...
定窑瓷器

官字底款瓷器真假识别

官字底款瓷器是指在瓷器底部刻有“官”字款式的瓷器,常常被仿制者所仿制。以下是官字底款瓷器真假识别的方法: 观察款式:正宗的官字底款式通常是“大篆”字体,字形端庄规整,而仿制品的字形常常表现出生硬、不自...
瓷器鉴定

官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

官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瓷窑之一,其瓷器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以下是官窑瓷器的特点和鉴别方法: 特点: 采用上等的高岭土和石英砂等原料,烧制温度高达1300℃左右,因此瓷质坚硬、细腻、通透,釉面晶莹剔透...
瓷器鉴定

青花瓷器鉴定方法

青花瓷器是中国传统瓷器中的一种,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和历史价值。鉴定青花瓷器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特征和要点,以下是几种常用的鉴定方法: 观察器形:青花瓷器的器形多种多样,但是每个时期的青花瓷器器形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