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跋:(一)清明上河图。宋翰林画史张择端所作。上河云者,盖其时俗所尚,若今之上冢然,故其盛如此也。图高不满尺,长二丈有奇,人行不能寸,小者才一二分,它物称是。自远而近,自略而详,自郊野以及城市。山则巍然而高,隤然而卑,洼然而空。水则澹然而平,渊然而深,迤然而长引,突然而湍激。树则槎然枯,郁然秀,翘然蓊然而莫知其所穷。人物则官士农贾医卜僧道胥隶篙师缆夫妇女臧荻之行者坐者,问者答者,授者,呼者应者,骑而驰者,负者戴者,拖而携者,导而前呼者,执斧锯者,操畚锸者,持杯罂者,袒而风者,困而睡者,倦而欠伸者,有乘轿而搴帘以窥者,又有以板为舆,无轮箱而陆曳者,有牵重舟泝急流,极力寸进,圜桥匝岸,驻足而旁观者,皆若交欢助叫,百口而问声者。驴骡马牛橐驼之属,则或驮或载,或卧或息,或饮或秣,或就囊龁草首入囊半者。屋宇则官府之衙,市廛之居,村野之庄,寺观之庐,门窗屏障篱壁之制,间见而层出。店肆所贩,则若酒若馔,若香若药,若杂货百物,皆有题扁名字,笔画纤细,几至不可辩识。而笔势简劲,意态生动,隐见之殊行,向背之相准,不见其改窜之,杜少陵所谓毫发无遗憾者。非蚤早夜思,日累岁积,不能到,可谓难已。画当作于宣政以前,丰亨豫大之世,首有佑陵瘦筋五字签,及双龙小玺,而画谱不载。至大定间,燕山张着有跋。归元秘府,至正间,为装池官匠,以似本易去,售于武陵陈彦廉,后入京师。始见于朱大理家,后为少师徐文靖公所藏,于予有世泽之重,而予之文不足以发之,姑撮其要如此。长沙李东阳撰。钤印:宾之、李氏东阳
(二)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工于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境郭,别成家数。按向氏《评论画记》云:《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善宝之。北燕张着记。钤印:张氏珍玩拍品描述李东阳(1447-1556)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汉族,祖籍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明代中后期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诗人、书法家、政治家。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胡晴崖,广东顺德人。东洋学堂毕业,曾赴日留学。近代中国药学会创始人之一,改良运动中积极的参与变革。中国药学会是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留日药科学生王焕文、伍民、曾贞、胡晴崖、鲍嵘、赵蠕黄和蔡钟杰等发起,在东京创立的,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是我国成立最早的科学团体之一。
张择端(1085-1145)的生平,我们所知甚少,仅靠金代人张着题跋方知梗概:“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省诸城县)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东,后习绘事,本工其界面,又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其生平梗概如此。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北宋以前,中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
历史上对《清明上河图》的“清明”与“上河”的含义有过一些争论,最终,《清明上河图》的专家学者 通过对“清明”的考证得出三种观点:一,“清明节之意”;二,“清明坊之意”;三,即“清明盛世之意”。持“清明节”观点的专家学者,有已故文物鉴定专家郑振铎先生,和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先生等。郑振铎先生甚至指出就是清明节这一天。 持“清明坊”观点的专家学者,是已故河南开封中学的孔宪易先生,1981年,孔宪易先生在《美术杂志》上发表了《清明上河图---质疑》的文章。孔宪易先生在文章中通过对木炭,石磙子、扇子、西瓜、服饰等考证研究,认为是画的秋景。清明之意是指“清明坊”。根据是当时东京城划分一百三十六坊,外城东郊区共划分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 持“清明盛世”观点的专家学者,有著名鉴定专家史树青先生,史树青先生指出:“清明非指清明节这一天,而是作为称颂太平盛世的寓意,清明即政治清明。”
而对于“上河”的含义则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是指“河的上游”;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是“逆水行舟”之意;也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上坟之意”;还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赶集上街之意”。
千余年来,《清明上河图》声名显赫,广受青睐,仿摹者众多。使《清明上河图》已经成为一种类似于《西园雅集》一样的绘画的题材,这也就导致了现在的“《清明上河图》”版本过多,绘画水平也良莠不齐。其中最著名的有三个版本:宋人张择端本、明人仇本、清院本。张择端本勿用赘言,仇本,是仇英根据“清明上河”这一题材,参照“宋本”的构图结构,以明代苏州城为背景,采用青绿重设色方式,重新创作了一幅全新画卷,风格与宋本迥异。“仇本”也是后世众仿作鼻祖,明人笔记载,当时各种以此为蓝本的仿作层出不穷,一时间成为达官豪门相互馈赠的高档礼物。清院本由清宫画院五位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合作画成,可以说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长之作品。虽然失去了宋代古制,却是研究明清之际社会风俗不可缺的材料。同时,由于西洋画风的影响,街道房舍,均以透视原理作画,并有西式建筑列置其中。
此次海士德秋拍推出的明人《清明上河图》高31厘米、长662厘米,裱工精良。此卷为设色绢本,其中所绘山石均以大青绿染之,从卷首题签“清明上河图,民国甲寅九月九重装,晴崖珍藏”可知,此卷曾为近代中国药学会创始人之一胡晴崖收藏过,并且从新装裱过,胡晴崖是广东顺德人,曾与王焕文、伍民、曾贞、鲍嵘、赵蠕黄和蔡钟杰等发起创立中国药学会。引首则为现代鉴定大家杨新先生所题“明人清明上河图”七个字,书法端庄秀美。
轻轻打开此图,近景、中景、远景井然有序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描述的是郊外的景象,近处的小树林里牧童吹着短笛慵懒着放着牛,右手边是以一片坐落在水汽亦或者是雾气之中的农舍,远处是三艘帆船,从船上的帆的方向可知定是满载而归,整幅手卷以一种非常祥和、安静的气氛中徐徐展开。通过左手边的小桥后,画面逐渐变的热闹起来,推着木车的、骑马的、挑担的,抬轿的、放羊的等,人物虽小却是栩栩如生。在往前走,引人注目的是一行接亲娶妻的队伍徐徐的往城区走去,后面的新郎官骑着一匹枣红马,马后面是一位挑着新娘嫁妆的脚夫、马前一人抱着新娘的梳妆物品盒,前面一乘轿子应是新娘坐的,因为轿子的处面都用各种草木花卉装饰着。画面的第二大部分基本上以码头为主,靠岸的大船,忙碌的伙计等等,使我们身临其境。
从本卷《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第一、内容丰富。本卷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地组织成统一整体。本卷《清明上河图》中画有千余人,各种牲畜几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这也正是“《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所在。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不惟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业,饶有无穷回味
第二、 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
第三、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十分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刻划每一位人物、道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比如船只上的对象、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
本卷在结构上,大体按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景物顺序布局,但是有很大的不同,从景物的安排等等都有自己本身的艺术特色。本卷描绘的是明朝中期苏州繁荣的景象。与呈现汴梁风土人情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相比,本卷《清明上河图》中房屋建筑更为规整宏大,崇楼台阁、深宅大院,连商铺的门面也颇为宽敞,画中裱画店、银楼、香楼、古玩瓷器店等,正是明代新兴的行业,加之女伎歌舞弹唱、校场骑射练武等场面,一幅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风俗画跃然纸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