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不论好坏,只问真假。客观冷静思考什么样的情况下会产生什么样的风格,靠经验分析。”徐邦达号称徐半尺,劳继雄认为这只是一个噱头,“有的作品开门见山就是假的,不要半尺,只要几寸,有时候甚至不用打开,看看裱功就知道不可能是真的。但更多作品需要全部打开、慢慢看、找风格变化。鉴定古代作品,先看时代气息,再看是不是艺术家的风格,是早期还是晚期风格,从大到小一点点框定,才得出结论。”但他也承认,气息和风格,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看得多,自然而然有感觉。 漫长的学习经历令劳继雄深信,“读书只能了解基本风格常识,不能成为鉴定家。”谢稚柳把上博所有唐伯虎作品以及唐伯虎作品出版物集中起来,让学生列表格记录分析画家几岁有什么作品、什么样的风格。从四王、四高僧、董其昌、明四家、元四家一直看到宋代作品,莫不如此。谢稚柳教导学生,“时间越靠前,作品越少,眼界越高。再看到清代以后的作品,自然而然能判定真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高科技仪器可以辅助检测瓷器、青铜器真假,但书画却缺少这样的“帮手”,至今依赖眼力和经验。一些作品还存在学生代笔疑团,劳继雄说,“遇到七分像的作品,算艺术家波动还是代笔?后人很难框定它。现在流行先否定。老一辈鉴定家却不会轻易否定,七分像可能画得差、可能是代笔、也可能是高仿,不如留待后世新的研究手段。而拍卖公司为了保护自己,最好大家都投赞成票。”
鉴定家存在博物馆派和市场派。劳继雄分析两者优劣,“在博物馆系统能集中看到好东西,但没有压力,不用拿钱买教训,少了些紧迫感。市场派看得广泛,但是真真假假很杂。有的人做了几十年,还在门外。”大量出版物,让今人鉴定条件远胜古人,劳继雄认为,“真正体会感觉要看原作。出版物像照片,有人上照、有人不上照。有时真人比照片好得多。人有灵气,艺术品也是。照片只能看到风格和线条,就像看到人的大致的面孔。”他把鉴定比作和艺术品交朋友,“必须踏实、一家家结交,熟到它像你的亲人,听到脚步声,就知道谁来了。”
评论